咖啡渣登上[AFM]飞纳台式扫描电镜揭示可降解纳米发电机微观秘密
当全球都在寻找绿色能源新方案时,一项来自广西大学鲁鹏教授团队的研究,把“咖啡渣”变成了真正能发电的材料。这项成果近日发表在《Advanced Functional Materials》(AFM)上,题为:“A Fully Degradable and Encl
当全球都在寻找绿色能源新方案时,一项来自广西大学鲁鹏教授团队的研究,把“咖啡渣”变成了真正能发电的材料。这项成果近日发表在《Advanced Functional Materials》(AFM)上,题为:“A Fully Degradable and Encl
在机械运动系统中,摩擦是导致能源浪费和设备磨损的主要原因之一。全球约五分之一的机械能耗被摩擦所消耗,近80%的机械部件因磨损而失效。实现“超润滑”状态,即摩擦系数低于0.001,对提升能效与设备寿命具有重要意义。然而,目前在聚合物复合材料中同时实现宏观超润滑与
随着全球对先进储能设备需求的不断增长,水性锌离子电池因其安全性高、环境友好、成本低廉和资源丰富等优点而备受关注。然而,阴极材料的选择仍是其发展的关键挑战。锰基材料,尤其是二氧化锰,因其高比容量、宽工作电压和成本效益而被广泛研究,但其导电性差、反应动力学缓慢、结
随着能源危机和环境污染问题日益严峻,开发可持续的绿色能源技术成为全球迫切需求。摩擦电纳米发电机(TENGs)作为一种新兴技术,凭借其材料兼容性广、成本低和能量转换效率高等优势,在分布式电源和自供电电子领域展现出巨大潜力。然而,当前高性能可生物降解负摩擦电材料的
锑(Sb)作为一种珍贵的稀土金属,在阻燃剂、玻璃添加剂和颜料等领域扮演着关键角色,其需求持续增长。然而,地球上的锑矿储量有限,供应不足已成为相关制造业的挑战。与此同时,锑污染在水环境中日益严重,过量废水排放导致全球关注。长期暴露于含锑水中会损害人类健康,引发心
随着柔性电子、人机交互和能量收集技术的快速发展,软离子导体因其独特的可拉伸性和导电性能受到广泛关注。然而,传统离子导体多依赖石油基材料,面临可持续性与环境持久性的严峻挑战。生物基单体如硫辛酸及其聚合物虽展现出可回收和自愈潜力,但其离子电导率低、设计自由度有限,
随着微纳电子器件热功率密度的迅速增长,尤其是柔性电子、航空航天等领域对设备在动态、振动环境下稳定运行的要求日益严苛,开发兼具高导热与优异机械柔顺性的热界面材料(TIMs)已成为科学和工业界的研究热点。然而,目前已报道的弹性热界面材料的导热效率远未达到预期,核心
近日,西北大学花秀夫教授团队联合清华大学王训教授,在《Advanced Functional Materials》(https://doi.org/10.1002/adfm.202519368)发表重磅研究,提出“相转化 - 热压复合工艺”创新策略,成功解决氮
未来无线通信对“小型化、轻量化、可重构、共形集成”系统需求迫切,传统刚性天线虽性能稳定,但难以适配气球、车辆等曲面载体,且在机械形变下易出现频率偏移、辐射性能衰减等问题。tethered气球作为应急通信、临时覆盖的理想平台,传统方案需将天线与射频电路置于外部吊
在软机器人、精密传感和靶向药物递送领域,智能软微执行器凭借其仿生结构和刺激响应材料展现出巨大应用前景。然而,现有系统在实现快速变形的同时保持机械鲁棒性方面仍面临重大挑战,限制了其在复杂环境中的实际应用。
随着便携式电子设备和电动汽车市场的快速发展,对高能量密度电池技术的需求日益迫切。锂硫电池因其高达2600 Wh kg⁻¹的理论能量密度和硫的自然丰度、低成本等优势,被视为下一代高性能储能系统的重要候选。然而,其商业化进程长期受限于多硫化物的“穿梭效应”和锂枝晶
随着氢能作为清洁能源载体在脱碳战略中日益重要,高效分离氢气与二氧化碳成为实现“蓝氢”生产的关键技术瓶颈。当前主流的变压吸附技术面临操作复杂和可持续性挑战,而膜分离技术虽具潜力,却因聚合物膜难以区分H₂和CO₂的相似渗透性而受限。碳分子筛膜通过高温热解制备,虽能
本研究得到以下项目的支持:中国国家重点研发计划(2024YFE0205300)、浙江省“尖兵”“领雁”研发攻关计划(2023C01193)、国家自然科学基金(22205203)、浙江省自然科学基金(LZ25E070001)、国家高层次青年人才支持计划,以及杭州
近年来,弹性体材料在软机器人、人工肌肉和软离子电子器件中展现出巨大应用潜力,但将高强度、高韧性、环境稳定性和导电性等通常相互排斥的性能集成于单一材料中,仍是一个重大挑战。传统复合材料的简单共混策略难以实现这种多功能协同,而自然界中生物组织(如植物叶片)的多级有
近年来,受生物体内跨膜纳米孔道选择性传输离子的启发,人工纳米多孔膜在传感、离子分离和渗透能转换等领域展现出广阔前景。然而,传统的二维纳米流体膜存在机械性能差、稳定性不足、难以大规模制备等问题。纤维材料因其柔性和可扩展性成为理想替代品,但纳米级通道导致的高内阻限
聚醚醚酮(PEEK)作为轻量化机器人的关键结构材料,因其优异的机械性能和耐磨性而备受关注,然而其自润滑性差限制了在运动部件中的应用。纯PEEK在无油条件下摩擦系数较高(0.4–0.6),难以满足实际需求。以往通过添加聚四氟乙烯(PTFE)改善润滑性,但PTFE
近日,武汉工程大学与香港中文大学(深圳)等单位合作在国际知名期刊Advanced Functional Materials发表题为《Copper Single-Atom Decorated Microfibrous Catalysts for Continuo
随着全球能源需求的持续增长,电力电子技术在各个领域的应用日益广泛,对高压、大功率设备中功率器件的需求显著增加。绝缘栅双极晶体管(IGBT)作为关键功率半导体器件,因其高开关速度和高功率密度被广泛应用于电力传输、电机驱动和可再生能源领域。然而,随着IGBT器件功
聚乙烯醇(PVA)水凝胶因其优异的生物相容性、化学稳定性和高亲水性,在生物医学领域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然而,其固有的机械强度不足和导热性能较差,尤其在承受复杂载荷或需散热的应用场景中,严重限制了实际使用效果。此外,当用于人体软骨替代时,局部温升可能引发材料性能
近年来,语音通信作为最直接的信息交流方式,广泛应用于无线通信领域,但也面临语音合成、录音回放和语音模仿等欺骗性攻击的威胁。与指纹、面部虹膜、DNA等生物识别技术相比,声纹识别具有动态、非接触和远程实施的优势,尤其适用于电信防诈骗等场景。然而,现有声学传感器在声